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
中央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驻马店人民政府 政务服务

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

发布:2019-05-31 来源:县政府 浏览量:1524





 



汝南县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

水利现代化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豫政〔2018〕31号)和《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驻政〔2018〕86号),加快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全面开启新时代我县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大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认识到,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县的基本县情水情。同时,我县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等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突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治水兴水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不健全。水源不够、水量不足、水质不优、水工程不多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治水兴水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新机遇。全县上下必须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加快实施四水同治,推进水利现代化,为汝南更加出彩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着力解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主线,以全面保障水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均衡配置为总体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河长制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进一步控制,河湖保护和监管明显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高。全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1.15亿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4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20%,全县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8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8%,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率达到99.6%,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到2025年,节水型社会基本建立,地下水开发利用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全县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升,美丽河湖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1.2亿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0%,洪汝河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33.3%,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3%,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8%。

  到2035年,全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得到系统解决,节水型社会全面建立,城乡供水得到可靠保障,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水环境质量优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科学完备,基本形成“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高效利用水资源。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将集约节约用水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管理保护的全过程,推广于农业、工业、生活的全行业,体现于观念、意识、措施的全方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坚持水资源用途管制,统筹当地水、过境水、外调水,加大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力度,科学配置生活、生态、生产用水。科学高效利用淮河水与南水北调水,完善跨流域、跨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系统修复水生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涵养水源,系统修复水生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连通河湖,联调闸坝,多源联调,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实施河湖基本生态水量调度,建设河湖绿色生态廊道,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新增长点。

  (三)坚持综合治理水环境。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整治,从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全面巩固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工程,做好“以水润城”文章,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严格水功能区监管,实施入河污染物限排减排,全面完善水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创新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四)坚持科学防治水灾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转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灾害管理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加快补齐洪水控制、江河治理、城市防洪、平原治涝、蓄洪滞洪、农村基层预报预警等防汛抗旱短板,全面提升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实现“一个确保、三个不发生”目标,确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居乐业。

  (五)持续增强水管理。坚持不懈深化水利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制保障的水管理法规体系。健全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优化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健全工程管理保护体系。推进水价和水资源税改革。健全水权交易制度。积极探索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流产权制度。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强水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把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大幅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重点任务

  以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南水北调配水科学化、水库供水最优化、水资源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形成全县配水、分区域供水的复合型调配供水格局。

  (一)配合完成省市重点水利工作

  按照省市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洪汝河治理及通航工程、南水北调汝南供水工程、宿鸭湖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省市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协调,切实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二)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1.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镇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必须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确保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探索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2.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健全节水奖惩机制。积极推动县情、水情、节水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文化意识。加强对节水技术、节水产品研发和节水设施改造的政策资金支持。研究制定节水型城市创建及节水载体创建奖补政策。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合同节水。将节水成效、节水创建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

  3.开展农业节水行动。严格控制和压缩水资源短缺地区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探索地下水超采区轮耕轮休制度,发展高效农业,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通过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价机制等形成农业节水习惯。全力加快全县宿鸭湖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灌区防灾减灾体系、灌排保障体系、技术装备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修复体系,逐步实现安全、高效、智慧、生态的现代化灌区。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构建配套完善、节水高效、运行可靠的现代化农田灌溉体系;建设一批特色农业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区,全面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善养殖业节水配套;积极推广农艺措施和耐旱、优质农作物品种,发展农艺节水与生物节水。到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4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

  4.开展城镇节水行动。推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改造,完成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改造;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逐步推广节水型器具;推动重点高耗水服务业节水;学习鹤壁国家级海绵城市和许昌等8个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建筑节水,开展园林绿化节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积极利用非常规水源,加快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完善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政策,完善适时调整机制,健全农村生活用水价格管理机制。到2020年,全县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缺水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全县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量下降14%。

  5.开展工业节水行动。优化高耗水行业空间布局,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低效率行业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生态脆弱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超采地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严控新建或扩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改造,发展外排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加强工业节水管理,科学制定工业行业用水定额,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加快产业园区资源循环系统升级改造,建立供排水、水处理及梯级循环利用设施,提升园区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率,构建有利于水循环的园区产业体系。严格执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特殊行业用水水价政策。推进节水产业培育行动,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推进节水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20%。

  (三)扎实推进河道、水库管理与保护

  1.严格河道、水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对河流、湖泊、滩涂、岸线等自然生态空间开发保护,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构建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新格局。开展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界。提出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界原则,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岸线空间利用管理。逐步开展河道水域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指导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分区管理要求,开展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对不符合岸线功能区要求的开发利用项目,提出调整或清退意见,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

  2.加强水环境治理。一是加强水环境质量目标管控。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合理确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明确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严禁超标排污,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对排污口进行分类,结合排污口所在河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提出相应整改措施,提升入河排污口水质目标。二是加快城乡水环境治理。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统筹采取控源截污、清理垃圾、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消除黑臭水体。开展乡村水生态环境整治,对农村小河道、小河沟、小塘坝、小湖泊进行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河道水系连通;结合生态小流域建设,实施乡村清洁河道行动,保护和恢复乡村水网生态系统。三是加快城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镇生活污染,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总磷、总氮等所有污染因子(全因子)稳定达标排放,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及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四是加快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划定初期雨水收集程度,参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初期雨水源头削减(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砖等)、过程拦截(植草沟、缓冲带等)、末端雨水排放口强化处理的方案。加强雨水排放口的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强岸坡植物缓冲带对面源污染入河的净化与截留,减少初雨的产生量,构建入河截污的最后一条防线。五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完成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三项重点任务,防范水源环境风险,保障饮水安全;分级管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水源地风险源名录,制定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和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3.加快水生态修复。一是加快流域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把握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加快流域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遵循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补偿和流域共享的原则,推进北汝河汝南段流域生态建设试点,着力解决河流不畅、水量不足、水质不优等突出问题,推进流域生态系统建设,逐步构建“空间均衡、功能完备、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流域生态系统安全格局,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开展湿地水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汝南县雨污分流工程。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组织汝南宿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完成退耕还湿5000亩,实施汝南县中心城区水系环境治理工程,确保面积增加、功能提升、布局优化。在有条件的水库湖泊、季节性河道和河(湖)口、入河排污口、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人工湿地。二是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分析河湖生态敏感性,以保护水环境、修复河湖生态破碎带、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提出重要河流敏感区域保护方案,加强拦河建筑等地鱼类保护措施,确定鱼类“三场”及洄游通道等保护和修复方案,实现生态水系廊道融合贯通,维护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三是加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全面推进重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及水土流失敏感区水土保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防护林、经济林和小型蓄水保土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地区得到全面治理,重点水土流失预防区得到全面保护。

  (四)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

  坚持节水优先,优化受水区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南水北调规划受水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扩大受水区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度,提高供水水量和水质安全的保障能力。二是合理扩大供水范围,通过新增供水目标、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水量指标完全消纳达效。三是增加调蓄工程,充分利用沿线已有水库,并科学规划新建调蓄、连通工程,实现南水北调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提高南水北调供水保障程度。四是适时实施河道补源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初期闲置的调水能力,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及河、湖、库、渠连通工程,向沿线城区生态水系或重要湖库生态补水,实现洪水资源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五)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通过对现状河湖水系进行梳理,新开挖天中新河,将高桥干沟和北汝河进行有效连通,开挖长度4.9公里;新开挖渠道将北汝河、小西湖、南护城河进行有效连通,根据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北汝河与小西湖通过明渠进行连通,小西湖与南护城河通过暗渠进行有效连通,总长度约0.5公里;新开挖渠道将石马河与汝河故道进行有效连通,长度约1.5公里;结合规划新建湖泊和湿地,建立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形成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可调可控的河湖水网络体系。工程实施后,进一步加强城区的水循环过程,建立生活、生产、生态复杂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补偿地下水,恢复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漏斗带来的危害;使河道水流显著增加,径污比增高、水质控制条件趋于稳定,改善水质;增加水域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

  (六)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地下水作为汝南县重要的供水水源,由于长期大量开采,现状超采严重。以全县为治理范围,在系统分析2010—2017年地下水开采情况的基础上,研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业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通过水源置换工程建设,用好当地水和外调水,逐步置换地下水源;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确保2035年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普遍回升。

  1.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在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超采区,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严控高耗水产业,对超过取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对未按时完成改造的限期停产或关闭;加快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改造建设,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强城镇节水降损;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严控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农艺节水。在无地表水源置换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实施轮作休耕、退减灌溉面积等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

  2.加大水源置换工程建设。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地表水水源灌溉区,加快地下水替代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地下水水源置换。在城镇周边区域,加快建设地表水供水管网延伸工程,连通乡村供水,压减地下水开采。地表水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公共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灌溉用水应优先使用地表水。开展中小水库闸坝建设,拦蓄雨洪水,充分挖掘当地地表水潜力。

  3.实施河道湖泊地下水回补。实施河道疏浚、水系连通、坑塘整治等工程,提高河道拦蓄补源,将地表雨洪资源予以蓄存,通过自然下渗回补地下水。另外,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水情况,加大河道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

  4.严格地下水开采监管。实施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地下水井封停。严格地热水、矿泉水以及地热能开发项目取水许可,依法规范取用地下水项目的审批监管。实行严格的地下水禁限采管理制度,不准新增地下水开采量,确有必要新增的必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国家和省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

  (七)加强水灾害防治

  1.推进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建设。一是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建设。按照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有关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继续实施洪汝河流域重要支流治理;加快新建中小型水库建设,提升下游防洪标准。二是城市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建设。依托城市所在流域、区域防洪体系,通过防洪体系完善、设施升级,促进城市防洪标准达标。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和特点,以增强内部调蓄、扩宽自排通道、提高抽排能力为重点,通过雨水排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内河治理及泵站新建扩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三是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建设。开展洪涝灾害频繁、威胁较为严重的中小河流治理,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实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后续工程建设。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建设。实施重点水库库周地质灾害影响处理工程建设。

  2.强化抗旱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抗旱重点水源工程、农村灌溉工程等,提升城市和农村供水能力。完善全县粮食主产区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应急水源布局,加快建设城乡应急水源和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以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和已建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工程的输水设施配套,在河流沿岸新建引提水工程、调水工程及机电井、小微型蓄水工程、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为主要措施,提高全县的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3.促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一是强化水旱灾害防治运行与管理。综合考虑水旱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管理设施,以水库大坝、重点水闸、重点堤防险工险段等为重点,以水旱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监测设施配备与升级改造、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运行管理平台建设、管理标准化建设、管护队伍能力建设为主要任务,提升工程安全监测预警和安全监管能力,提高工程实时调度能力;二是推行水旱灾害防御社会化管理。依据国家水旱灾害防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按照水旱灾害防御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有关要求,落实防洪工程安全度汛责任制。根据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要求,增强水旱灾害监测站网建设,确定洪水风险图编制任务。开展洪水保险相关研究和逐步推广。根据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加强防灾宣传教育与应急救援;三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综合考虑水旱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管理设施,提升工程安全监测预警和安全监管能力,提高工程实时调度能力。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健全防汛预案体系。建设完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防汛预案与服务体系。加强多层次应急救援力量,提升抢险救灾队伍、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

  (八)强化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乡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整修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2.有序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2020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提档升级、配套改造、联通并网,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健全工程管理机构,完善工程良性运行体制机制,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管理运营模式。

  3.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明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田间工程配套、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九)科学调配水资源

  1.完善水资源调度体系。开展水库动态汛限水位研究。完善水利工程、水网运行调度方案和应急水量调度预案,实施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建立水资源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长效机制。

  2.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推进水库增容扩容、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拦蓄洪水。加快海绵城市、湿地建设,充分利用水保工程、自然洼地、水池水窖等集蓄雨水。增强城乡污水深度处理能力,提升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十)加快智慧水利建设

  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和手段,持续完善监测网络,构建水文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水土流失、水工程、水生态、水环境等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的监测监控体系。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整合各类涉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高速、泛在的水利信息网络。优先推进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河湖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等智慧水利建设。新建水利工程要把智慧水利建设内容纳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已建水利工程要加快智慧化升级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同联动。四水同治事关汝南高质量跨越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扛起四水同治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与的领导机构,高位推动,全面实施。实行四水同治县长负责制,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领导机制。细化明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责任,构建领导有力、责任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

  (二)依法治水,强化监管。完善水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全面加强水事综合执法,为四水同治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快修订地方性水法规,研究制定水资源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完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利工程建设、河道采砂管理、水权交易等制度体系。探索部门之间联合监督检查、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和现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非法排污,非法采砂、违法设障、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破坏水环境、危害水生态、影响水安全的水事违法行为,用法律、法规、体制、制度保障和推进水利现代化。

  (三)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以水定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不可逾越的底线。完善水价水权水市场形成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按照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推动建立河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四水同治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立体多元的水治理体系。

  (四)科技创新,规划引领。加强水利基础研究,推进水利先进技术和产品研发,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和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水利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编制与空间规划衔接融合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四水同治规划体系。要加快编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实施。落实用地政策,加强土地保障。

  (五)创新融资,加大投入。县直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支持实施四水同治投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基本建设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要向四水同治工程项目倾斜。按照省出台市级及以下水利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办法,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责任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与运营,多渠道筹措建管资金。

  (六)加强督导,严格考核。建立督导督查制度和问责机制,对主动作为、成效显著的予以表扬激励;对措施不力、消极等待、进度缓慢的通报批评,视情节依纪依规问责追责,并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评比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四水同治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对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并向社会公布,同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汝南县人民政府

                   2019年4月12日













 汝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4月12日印发